他们在岛屿上课 | 有为台湾行手记

2016-10-13

8月22日,我们一行12人从宁波机场启程飞往台湾。(成员包括5位馆员,理事章瑾、理事杨小山一家、捐赠人朱先生和他的儿子、前馆员朱辰和往期志愿者牟芝颖)

导游戴导说我们这个团很特别,其实是很奇怪,一般游客走的景点我们不去,我们去的地方一般游客也不去。

一个团名也几经变更,“台湾行前准备→虐狗案发现场靠情怀维生→正直台湾行→一篇空白台湾行”,最后终于敲定为“一片空白台湾行”。团名的作者是我们团里年纪最小的小朱先生(捐赠人朱先生的儿子),寓意借用我们的逼格担当——山哥(有为理事)的话来说就是,以空白状态好好学习,吸日月之精华!

7天,我们拜访了台湾11家文教类机构/单位:

斗六绘本图书馆

顶菜园社区

新港文教基金会

桃米社区

角落微光

彰兴国中

大家书房

小大绘本馆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

华山艺文特区

北投图书馆

此文为台湾行见闻分享的第三篇:

3

一片空白台湾行

入职不久的图书馆新人篇

文 | 有为馆员 陆莹

8月,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拂,我们一行人踏上台湾的土地,开始为期一周的参访。第一天清早,大巴行驶在台中的道路上时,我们的理事之一山哥提议:“大家分享下,你印象中的台湾是怎样的?期待看到什么样的台湾?”我望着窗外与大陆的二三线城市无异,或者与三门县都差不太多的城市景观,竟然不太能把它与我所读到听到过的岛屿联系起来。那些自由的、跳跃的、热情的、活力的因子会藏在哪里呢?

 



 露营姐姐见到的白天台湾的第一眼

(摄影:陆莹,台中公园附近) 

我以前看过一个系列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在写作》,讲的是台湾的作家、诗人们,怎样在这座岛屿上,迎着海风,向着阳明山的林木,读书作文。而这一次,我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登上了岛屿,试图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在上着怎样的课,怎样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我们安排的参访日程里,原本有两所学校,一所是位于台中彰化县的彰兴国中,一所是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办的森林小学。不过很可惜,我们最终没能实地探访森林小学,到达彰兴国中的时候,也正是学校的暑期,校园里没有学生。但没有关系,接下来,我还是会尽我所能,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彰兴国中和森林小学告诉给你听,把那些漂洋过海的声音和图像,接到这一方屏幕上。

 

在去说“台湾的学校”之前,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国中”我们的“小学”是什么模样。在我记忆里,2006年到2009年,东部海滨县城的初中,我和我的同学们,每天除了在上课写作业背书考试之间来回往复,并没有太多的乐趣可言,课外阅读甚至被视作“看闲书”“不务正业”,只有为了作文考试的“好词好句”才是被认可的。我们有十分单一而明确的目标——中考,然后高考。再往前推,作为21世纪之初入学的小学生,我的学校生活似乎也乏善可陈。当然,这只能算做一例个案,如果把目光延伸到中国大陆的更多地方,我们会发现姿态迥异的学校生存状况。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却能清晰的感知到——大家都不大满意。

 



 露营姐姐的中学印象,类似如此

(摄影:薛野,这是贵州遵义的一所补习学校)

 

显然,彰兴国中并不能代表一切“台湾的中学”,但它却的确让我对学校教育重新长了一点信心和希望。我们的去的那天,学校还没开学,校长、老师和几位志工妈妈却已经早早地在图书馆等候我们。我们踏着弯弯绕的楼梯,低头就可以看到台阶上贴着中英双语的格言,走到了图书馆门口。

图书馆有两层楼,设在几栋教学楼连接处,平常,各个年级的学生下课用不着下楼再上楼,很方便地就可以进来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馆同时也是彰兴的艺文中心,它实际上是一个跃动着的书籍的宝殿。彰兴的图书馆由学校教务主任率领规划学年全校阅读相关活动,下分图书教师推动图书馆阅读教育,设备组长执行全校阅读相关的活动,另有图书馆干事、志工妈妈、学生志工共同参与处理图书馆的各项事务。在我看来,彰兴国中图书馆开展的活动中最吸引我的有这么几类——

1
阅读活动融入课程及节日,激发阅读兴趣

中秋时节、圣诞时节,彰兴的国中生们并不是要带回家一堆做不完的作业,而是有很多闯不完的关,图书馆的老师们给彰兴的学生们准备了柚动中秋英语阅读闯关活动,也会策划一场遇见圣诞老公公的活动,读圣诞故事、给圣诞老人写信、唱圣诞歌,在一个个节日里完成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培育,以及外语能力、语文能力、音乐、艺术鉴赏能力的养成,学科交叉、相互融合。

 



 刚刚结束的“柚动中秋”活动,

戏剧表演和双语教学等结合

2
本土文化的认知

寻求外界优势资源和知识渠道的路上,人们很容易因为追寻与众不同,向往“更好的外界”而忽视自己生长的土地,忘记去思索“我是如何成为我”,“我”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的联系。彰兴通过元宵、端午活动,以及“话北管”这样的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多元教习,传递着有关故土的一切。

3
行动学习

这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 在于全面性的学习及使用手持装置学习(释义来源:维基百科)当大陆的家长们还在为孩子玩弄手机、电脑、ipad愁眉苦脸的时候,彼岸已经将这些电子器具变成了一个新的学习工具。虽然,对于孩童、少年来说(其实对大人也是),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玩具功能,但此处我们应该注意到,学习和游戏,并非对立关系,电子产品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存在,而非是学习的禁忌。

 


 

“行动学习”大会

4
读报教育

作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我不免对这一项有更多好奇,多问了几句。如果说在大陆我所遇到的问题是信息的严重单一化,那么在台湾,青少年的困惑可能更深,各种资讯各种党派的言论混杂,无法分辨出该去信任哪一个。彰兴的阅读老师每学期也会开办读报办报小组,用适于中学生阅读的报章来展示“报纸”这样一个媒介工具的存在,再交由学生自己去办报去采访写作搜集资讯,从中体会到“报纸”和“报纸上的言论”是怎样形成的。或许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产生独立思考分辨信息的能力。

彰兴的教育活动特色我无法在此处一一列举,另外一项让人觉得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母亲也成为志工妈妈参与到校园和社区阅读环境的打造中,当天的现场我们甚至还见到了志工阿嬷,她在这里已经服务了许多年

 


当天接待我们的老师和志工

 

台湾的学校教育都这么妙不可言吗?当然不是的。在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秘书长冯女士向我们介绍了几乎成为榜样的森林小学的故事。如果说彰兴算作体制内的创举,那么森林小学可能代表的就是体制外的自由而野蛮的模式。

 

森林小学有两条根本的愿景:“反抗政府独裁”“提供理想教育的落实”。即使是在台湾,“体制内”的学校教育也并不都如同彰兴国中一般妙趣横生,寻求突破同样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森林小学是寄宿制小学,学生每周只有周末可以见到家长。在他们看来,隔离来自家长的“伤害”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意识到,原来家长不会做家长也是两岸共有的,针对这一点,森林小学会配合自己学生的表现,邀请专业的讲师每周来做家长课程。

 

离开彰兴国中那天,走到校门口,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边有一个快闪舞台,学生下课就可以跟老师申请需要的话筒、扩音器等设备,自己上台表演。”

 

“哇!”

 

台湾给人的惊喜,常常就在这些微小的细节里。来时,城市景观上的相似让我不觉身在异地,一周之内浅浅触碰到的历史感也的确提醒着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起码曾经与我的先辈拥有同一的文化。而这里给我的信心,给我的警醒是,楼宇外观的模样并不代表先进水平,破旧的屋子里,一样可以打造精致、富足的文教环境。我想,在三门这个小小的地方做图书馆,一样可以做出点台北的风范吧?

 


在彰兴国中图书馆第一层的合照

 

编排 | 陆莹

图片 | 彰兴国中Facebook粉丝页(除标注外)

 

期待年底我们的新馆吧!

关注有为

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