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教育公益组织“县域模式”线下研讨会现场回顾

2023-09-29

上一次“县域模式”的讨论还是去年11月份浙江省有为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线上角色扮演的剧本杀。在《教育公益组织县域模式研究》报告出来以后,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关于“县域模式”的讨论也只是在线上做过几期分享讨论会,大家还没有进行过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总感觉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距离上次讨论,一晃差不多一年也快过去了,在9月21日-22日,我们终于得以在浙江三门相聚,浙江省有为公益基金会的伙伴和众多扎根在县域乡镇的教育公益机构一起畅谈县域模式中的种种,快乐、成就、挑战、迷茫……分享那些让人激动和共鸣的故事,看见那些向下扎根的人,那些向上生长的力量。

县域模式的讨论总是很特别,上次线上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剧本杀”形式,这次线下又采用了“案例分享和对话”形式,主要以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为探讨案例,伙伴分组对桂馨的工作老师和项目地老师进行深度访谈,最后进行大组的分享、交流和讨论。

01

作为县域教育公益组织,我们都是行动者。行动者也需要一些评估视角,来看自己的项目,而不只是埋头做事。

在进入桂馨案例分享和讨论之前,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的卢玮静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案例分析的参考维度。

做县域模式的探讨,需要带着两个视角:

一个是探究的视角,好奇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一个是欣赏的视角,以学习者的心态去做对冲式的提问,去挖掘出背后的问题、困惑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强调本土化和生态化,让当地的人觉得:

一,这个项目不是别人的项目,而是我的项目;

二,这个项目不是捐钱的项目,不是资源导向的项目,而是真正把握当地教育命脉的项目。

同时,还有三个非常关键的考虑维度

一是怎么跟政府部门建立深度合作。既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又不至于矫枉过正。

二是关系的视角。在这些行动者里面,我们是怎么建立信任关系的?既可以建立信任关系,又不破坏当地生态。

三是专业性的视角。包括了资源的整合,在地化的激活,项目持续性等等。

 

02

对于县域模式的理解,和背后的专业性拆解(教育公益的策略、产品模式)

接着就是桂馨基金会的案例分享和讨论。

桂馨基金会的焦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桂馨的项目和桂馨在县域模式中的实践和总结。

从湟中区的项目案例经验总结,到贞丰县的再次落地和验证,桂馨梳理总结了自己的县域经验和模式,逐步清晰了县域发展“三个三年”的发展目标。可以说,桂馨的项目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县域模式的分析和探讨案例。

桂馨老师分享完后,伙伴们自由组队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小组内先对桂馨案例做了一个简单的感受分享,然后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因为接下来大家可以对桂馨案例的老师们进行深度的访谈。得益于桂馨基金会的支持,研讨会现场既有桂馨基金会的执行人员,也有桂馨在湟中区和贞丰县项目地的在地老师及教育局的教研员,小组内每个伙伴都可以确定自己想访谈哪位老师。在确定分工后,大家开始四散在有为图书馆的小剧场和梦想教室,分别对桂馨的老师们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深度访谈。

下午,大家又各自回到小组,在小组内给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访谈收获,并最终在大白纸上形成了各组的收获总结。

最后卢老师围绕“县域模式作为一种专业手法在教育公益组织中的运用”这一主题进行了总结:

在县域模式的专业性上需要关注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策略,指的是县域模式在当地扎根生长需要的策略。核心的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县域教育生态的长远发展视角来布局和扎根;二是关注教育公益在县域模式中各参与方的共赢;三是看重过程中“人”的发展;四是县域教育的发展要适度“留白”,给当地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

另一个层面是产品(或者模式),指的是公益组织在县域提供的公益产品以及项目模式。围绕公益产品,公益组织需要明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公益产品的价值链是什么,也就是说教育公益组织的公益产品究竟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公益产品得以成功递送并发挥作用的技术链是什么,即公益产品是经由什么样的运作加工生产出来的。

 

03

在县域模式的案例讨论中,大家讨论的一些问题,蛮有普性和共鸣的。

参加这次县域模式线下讨论的机构众多,第一天大家主要以桂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除此,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些问题想要交流;对其他机构有一些好奇想要了解;对自己机构有些经验的分享或困惑的探讨。于是,第二天的议程则回归到伙伴们自己机构上。

每个机构进行轮流的分享,大家对伙伴机构的分享进行提问、探讨和交流。

-比如以德清和为爱黔行为例,我们做合唱真正带给孩子的价值是什么?(关注项目的价值内核)

-以浙江省有为公益基金会(有为图书馆)为例,如何理解县域社区图书馆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要关注县域的研究;公益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以泉蒙为例,县域公益组织在商业和公益模式上的探索;

……

县域模式的底层就是“本土化和生态化”,就是需要公益组织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县域情况,做出自己的探索、调整和应对。每家机构都在县域内做着自己积极的努力和实践,同时也都面对着机构发展中定位的清晰、战略的梳理、价值的确立、模式的研究、产品的研发、人才的流动和培育……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我们都没有逃避,都在努力去解决。

做公益不容易,需要我们持续的学习,深度的思考,不断的创新,需要人从内在想要去探索的一些东西,这是很难却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一件事。需要我们不断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相关书籍或资料推荐:

《教育公益组织县域模式研究》报告(报告下载,点击下方蓝色字体)

万字长文,说清楚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做县域项目这件事

县域模式讨论相关推文:

公益组织该如何和县域政府打交道?|县域模式读书会 专题第一期

《教育公益组织县域模式研究》报告线上共读会回顾分享(下)

《教育公益组织县域模式研究》报告线上共读会回顾分享(上)

 

感谢伙伴机构的支持和共创

(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省振豫教育基金会

上海浦东泉蒙阅读文化交流中心

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

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

湖南省梦飞翔阅读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佛山市顺德区慈善会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青海省湟中区教育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贾尔吉民族小学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田字格必克实验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

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

心和公益基金会

浙江省有为公益基金会

有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