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光的日子 BY 张晓雪(夏令营志愿者)

2012-08-31

高中的时候就向往自己的家乡可以有一座这样的图书馆,弥补因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缺憾。为青少年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其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图书馆就是一扇扇精神之窗,帮助青少年自我发现,然后自我实现。因为朋友海波已经去了立光当志愿者,便由他推荐来到这个小城和梦寐的图书馆。


 


   到了以后就开始着手夏令营的事情,高中营的主题是“大学?大学”,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课程以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理想的大学生活。高中的学生没有初中生容易进入角色,这也对志愿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来交心深谈,而同时又不仅仅止于称兄道弟的交情。


 


因为教育就是人对人的感染,人对人的推动,志愿者可以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些价值观的灌输。大课是志愿者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小课就让学员们自己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喜好, 学会独立思考判断。我们给学员设立了记者团和文艺部和辩论会,最后记者团刊出了一份《立光启示报》,文艺部负责最后一晚的文艺汇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他们分工做这么多的工作其实很有难度。结果差强人意,和学员们在更可以深入了解的时候也是分别的时候了。说起夏令营的不足,要从图书馆本身说起,由于刚刚创办又没有和学校有足够的沟通,以至于学生都是到了夏令营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图书馆,很多学员是奔着假期没有事情做,或者夏令营也不收钱之类的想法来到这里。学生由于开始的主动性就很差,让他们仅仅在这几天就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开始几期夏令营把重点放在推广图书馆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不求让学员有多少认知的改变,而是可以从养成阅读习惯开始,逐步培养一群固定的阅读群体。


 


由于本身立光图书馆的特殊性,虽然理事们对图书馆有足够的参与度,但是共同的理念并不清晰,以至于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一人一个方案,显得杂乱没有条理。公益组织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靠的就是共同的理念信仰。教育不是一个可以短期看到成果的事情,更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潜移默化才能细水长流。虽然志愿者不能一直呆在图书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和学员有很好的互动,或许在不经意之间就有人会因此改变。


 


在立光一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候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也恨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许多事情,有时候会很焦虑甚至会有无力感。其实反过头来看,是我们自己太急于改变他人了,而如果我们的意图过于明显,别人就会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做好自己的事情,改变自然会发生。如果仅仅靠教育手段,是改变不了。我改变他们的方式可能是跟他们一起生活,我要给他们看到,在一样的环境中,我能做到跟环境不同的东西。他们可能从没想到,一个人还可以做跟环境不同的事情。他们看到了,就会想为什么他能做到,而我做不到?比如他们喝酒、打牌时我在写书。”卢安克说,“通过我的生活方式,能改变他们多一点。教育跟老师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跟生活本身也是分不开的。”


 


  回到学校以后再次回想起这次志愿者的经历,发现自己原来对知识的渴求是如此强烈,那些因为机械的学习而失去色彩的世界,又开始变得斑斓妩媚,逐渐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和背后的必然性。又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朝我打开,感谢立光,还有可爱的孩子和志愿者们,让这个夏天又多了一些可以打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