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处寻回故乡 by 朱辰(短期志愿者)

2013-07-08

   我径直走向你

   带领所有他乡之路

   当火焰试穿大雪

   日落封存帝国

   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北岛《路歌》

   在谈图书馆之前,我想先谈谈故乡。在来三门的路上,窗外天际大块白云不断在列车的行进中快速退去,阳光给云的轮廓覆上金色的光线,无限接近每个人曾经见过的最美丽的壮景。我意识到自己在离开生活的城市,离开熟悉的记忆,尽管只是区区几天而已。当我们离开故乡,那里的街巷广场、食肆书阁、草树花鸟都在空间上与游子们疏离。而我们则保存那青石墙、乌片瓦、曲水流觞;或是柏油路、小吃街、蝉鸣夏树的景状,在记忆里。于是,故乡就此和我们一同上路。

  故乡的记忆会化作我们的情感,陪伴我们一生,甚至成为事业的基石。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沈从文的《边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怀乡之情。童蒙时代的故乡观感,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无时不刻地伴随他们成长,最终成为他们人格中最坚实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乡,能为她的子女提供的一切。

  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经历数十年政治浩劫的席卷,乡村的宗族观念早已所剩无几;声势巨大的城镇化运动,又召唤着乡里劳力们进城谋生;村际的撤点并校,教育资源的严重偏斜,也使乡村教育的质量堪忧,更别提应试教育对于学生们精神的戕害了。

  乡村失去了秩序,乡里孩子则失去了记忆。关于成长,他们更多收获的只是迷惑与失意。有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这一切?

  带着这些思考,我来到了三门立光图书馆。这里的志愿者们和理事们,正在尝试着许多方式,向这座县镇播撒文化的种子,培育乡土的情怀。

  小丹是第一位向我介绍馆内运营情况的长期志愿者,从她那里我了解到这座图书馆有别于立人其他分管的独立运作模式。长期志愿者、短期志愿者、理事们、小义工、三门中学的老师、还有住在周边的热心朋友们共同承担起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除去图书馆自采的书籍外,当地的热心人士也捐助了为数众多的书籍,选书的眼光很高,而且往往凸显出捐助人自己的职业方向,很具指导意义。立光自开馆的短短一年里,连续举办了数场读书会、观影会、真人图书馆等活动。从往期活动的照片墙边走过,我能看到那些参与的孩子眼中探究与好奇的目光。许多年后他们也许会回想起这样一场活动,回想起他们的故乡有这样一座图书馆,也许就是从那时,立光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好好观察这个世界。

  后来我调阅了图书馆的借阅记录,除了适龄孩子们普遍爱看的童话故事和青春小说外,《平凡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许三观卖血记》这些具有思辨意义的作品,借阅次数竟然也名列前茅。我想,我正在经历这座图书馆里某些不知名灵魂的成长历程,这种发现真是让人喜悦不止。

  立光更可爱的地方在于它有一群可爱的人。整天和小丹拌嘴的大叔,是个骑过川藏线的汉子,一趟历经艰辛的旅程在他这儿仿佛也变得云淡风轻了;做事稳重性情平和的湖南女孩婷婷,烧得一手好菜;和我吐槽笔记本掌托上贴着的保罗麦卡特尼屡屡被人误认为哈利波特的晓明,是个爱听摇滚却说话精炼的小伙子,懂得独立思考;还有一群当地的理事,有着各有所长的领域,有些人是企业家、有些人是记者、甚至还有一两位当地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交谈真是甘之如饴,关于NGO的公司化运营、文教事业的重要性、当下政治经济的时局见地无一不是妙语连珠而又实事求是的。乡村教育的建设既需要志愿者们勤勉地、有创造力地工作,也需要理事们高瞻远瞩的规划。我所见到的立光,是一个站在很高起点上的图书馆。

  

  感谢三门这些为梦想努力的人们,感谢立人这样为乡土教育奉献的机构,我要对你们默默的努力喝彩。尼采说过,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飘泊。过去我们耕耘在乡村的土地上,今日我们劳作于乡村的观念中。我相信,信念终将指引人们,寻回他们的故乡记忆。

  这记忆里,有一座图书馆。那是一个崭新的,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