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会by朱晓明

2014-04-02

本月试着去给小义工们去做读书会。以前没有接触过读书会,只是跟朋友们做了一次读书沙龙。于是就查了一些资料,确定了读书会的形式:本读书会是一个由初中生组成的小团体,采用一个自由的形式,定期坐在一起分享一位作者、一本书或一种读书主题。我希望这个读书会可以伴随他们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成为大家分享交流知识的圈子,一个持续的开放的圈子。所以我为读书会想了三个关键词:兴趣、阅读、坚持。

兴趣,是这个圈子的凝聚力。这个读书会不是一个所有人都必须加入不得退出的组织,而是一个基于共同的兴趣—阅读—形成的人际网络。阅读,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阅读、做读书笔记、思考、讨论,这些都围绕着阅读进行。坚持,这是读书会持续下去的关键,现在的初中生学业已经很重了,如果大家无法坚持阅读与分享,那这个读书会又怎样去发挥效用呢?

到今天,读书会进行了两次聚会,都是在小义工会议结束之后进行的。第一次的时候,我还一点把握也没有,一是因为不能把握他们现在的认知水平,二是无法确定他们的参与程度。于是选择了李娟作为第一次的主题,在我的眼中,李娟的文字自然不事修饰,纯净的像是融化的冰山滴下的水滴。首先就给大家派发了一份阅读材料,是李娟的两篇博文,然后让大家发言谈了谈看后的感觉,大家普遍表示作者很幽默,写得还行….还行….在大家就要开始跑题之前我迅速的把他们拉回来,介绍了一下李娟的情况,后来推荐了李娟的几部作品让大家回去看,顺便做一些读书笔记。后来遇到了一个小姑娘,问她看完之后的想法,她说很好看,然后再问,她说很好玩。今天又问学霸同学,学霸说,很好看,适合做轻松读物……

我想了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像我后来重新读鲁迅和海明威,和中学时代读的感觉相差很多,初中时读书,潜意识里就带着一个目的去读,就是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摘录好词好句,追求辞藻华丽的段落。其实这不叫读书,顶多是读字。如何让大家去抛去这个目的性去读呢?我现在还没想好。

今天是第二次读书会,给大家看了李元江在一席上的一个演讲,关于他做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他提到一个事实:我们的历史往往是很庞大的,主角是王侯将相,而作为平民百姓的历史在历史书里是看不到的,记载我们历史的是家谱族谱,但几十年前的浩劫生生的把这个传承切断,上溯三代的故事,大家谁知道呢?而自己去找爷爷奶奶亲戚寻找的时候会找到甚至自己父母都不知道的家族历史,这段故事就可以成为家族凝聚的向心力。看完之后我鼓励大家去和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聊天,整理出自己的家庭历史。整理一段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行为吧,阅读的不是书,而是自己最熟悉的家庭。希望他们能够收集到自己家族的历史,写成文字,保留下来以后代代相传,这也算是对家庭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