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就是出于一份遥远的信任|我们的书④

2020-04-22
一家小型公益机构,它的经验值得分享吗?怎么样通过更多的方式,找到那些还不知道有为图书馆的潜在同行者,并得到他们的反馈呢?2019年,有为把自己积淀了7年的故事和经验交付给中信出版社,最终诞生了一本《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之后,有为又在北京做了几场新书分享会,听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一本书的内容是静态的,是一张定格在有为图书馆第七年的照片。在编辑的过程中,为了让这张定格照更动人,几经易稿,也对措辞和部分篇幅做了调整,删减了一些同样珍贵的故事。从今天起,我们会在公号里定期分享书里的部分内容,以及那些被“舍弃”的故事,和新书分享会上的交流。希望它成为一本流动起来的书。

今天分享的故事,是有为在募资上的坎坷之路。在图书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尝试了各种方式募资,尽管有如此“给力”的亲朋好友们,但募资依然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困难。因此,我们对其他中小型机构的募资困境也感同身受,特别是一些因为疫情无法持续运转的公益机构。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募资是否困难也反映了整个公益环境的状况。在上一篇中,理事麻俊提到了大众对公益员工工资的一些误解(点击阅读)。如果大部分人能理解“公益不是免费”,将“公益”当作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那么公益机构的生存困境也会缓解许多。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持续地传播公益理念。

 

经过绘本剧项目的众筹测试,我发现,像有为这样一个公益机构在三门做众筹,公众理解和接受度上暂时还不乐观。更不乐观的事情接着就出现了:2017 年 9 月,我们忽然发现,由于募资与支出现金流不匹配,如果再没有捐赠到位,下个月的工资就可能发不出来了。

图书馆成立的最初 5 年里,资金是一块重要基石,却没有成为特别令人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馆小,规模小自然支出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确想过很多办法做募资,即使,这路走得跌跌撞撞的。

 

第一步,“杀熟”。当然首先拿自己下手,掏出一部分积蓄, 另外就是人在江湖走,哪能不靠亲朋好友呢。

一开始,我的朋友们都以为我是打算走商业路径的,所以纷纷给我出主意打造商业模式。也有人知道我骨子里的“二”,直接给我捐书捐款。其中包括一位香港的分析师朋友,花了大量业余时间采购金融财务类入门书籍捐赠给我们。因为他很希望大家高考前可以对金融有个大致了解,带着兴趣来选择金融业。而不是一窝蜂地因为好就业、高工资选择这个专业。这正与我当年做图书馆的想法不谋而合。

也有不少朋友是在微博上认识我的,捐赠,就是出于一份遥远的信任吧。比如,开馆初期的所有桌椅、书架都是位于福建的 好事达公司捐赠的。捐赠者是公司的股东,他从微博上得知我建图书馆的信息,就充满信任地捐赠了所有书架与桌椅。

理事许斌是海啊集团的副董事长。在几次公益活动中,她都动员整个企业的同事联合起来进行小额捐赠,企业则实现 1∶1 配捐, 也就是说,员工捐 1 元,企业捐 1 元。海啊集团连续多年都是为有为捐赠的本地企业中的第一名。另外她还发挥自己作为留学生联谊会会长的“职务便利”,给周边的年轻企业家朋友带来巨大的影响。

海啊集团副总经理讲述如何调动整个企业捐赠,增加团队凝聚力

 

“初创期杀熟”也许是所有公益人的起步必经阶段吧。不懂化缘的公益人不是好公益人啊。

不过,即使是自家朋友,我们还是一码归一码,财务一定要透明。2011年12月25日,我们开通了微博,从那时候开始每一笔现金捐赠、实物捐赠都会公布。大概在 2014 年因为捐赠笔数比较多,逐渐改为一周公布一次。

 

第二步,冠名。有一次去香港理工大学与一位教授朋友会面, 看到不同的楼名,有李嘉诚楼、吕志和楼,我忽然在想:为什么不能用书架名来募资呢?

爱心书架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比如书架名是“你的梦想是什 么?”这位捐赠人应该很喜欢启发式问答。有书架名是故去的爷爷的名字,这寄托了一种思念。有书架名是“祝 ×× 与 ×× 百年好合”,不用猜,你一定知道,这是一对小夫妻将自己的彩礼钱捐赠出来了。

不过爱心书架使用最多的是孩子的名字。有一位区爷爷,就为自己的孙辈捐赠了 3 个书架。外地的家长暑期带着孩子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公益理念的教育。我们将这个项目叫作“爱心书架”。后来慢慢发展,爱心书架有了集体版(1 万元以上1个)、企业版(比如美国西屋公司带着员工来图书馆,我们设计了一个真人图书馆 + 捐书的活动)。除了爱心书架,有时还会以活动冠名的方式来募资。结合一些企业、政府部门的需求,与他们合办活动,有为是承办方。

创见是位于上海的一个学习型自组织,每年他们在有为图书馆定期维护着一个创见书架。书架上放了大学中各个专业的入门书籍,试图提前给中学生一些指引

 

第三步,“爱心 100”,这是建立持续小额捐赠的关键一步。在公益组织行业内,为项目筹款、为书籍筹款,更容易被人们理解。而为人员筹款,就比较难以让人接受了。人们有时会问:公益人也要工资吗?不是应该献爱心吗?

我相信已经读到现在的您,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是的,专业的事,当然需要专业的人。

2014 年,有为已经迈入第 3 个年头。当年的财务预算约 16 万元, 包括 3 位长期员工的工资 9.4 万元,占比接近 60%。

为什么财务预算这么高呢?因为有为不只是一个借阅图书馆。2013 年,有为图书馆的借阅书籍近万册,图书馆持卡读者达 981 人。共举办 5 场冬 / 夏令营,参与的志愿者 46 人,营员 166 人;漂流书 2 期,漂流书籍近 800 册;4 站环游全球 N 天讲座、亲子绘 本阅读 16 期、自由创作大赛 1 次,建立立光书箱 2 个,爱心“1+1” 援助 5 人,馆内活动共计 71 场,影响 1 837 人次。共有来自全球近百名志愿者来到图书馆,参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

2014 年 3 月底,我们发起了一次“78 位爱心人士每月捐赠 100 元给员工,帮助有为支付一年工资”的活动,我们叫它“爱心 100”。我们在微博、微信上发文寻找支持人士。

2014 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在 2013 年的基础上提高50%:借阅与阅览量达到 3 万人次,亲子绘本阅读、冬 / 夏令营、真人图书馆等活动影响 2800 人次,图书馆持卡人达到 1300 人,约占城区人口的 2%。继续推广漂流书、亲子漂流书、第二届自由创作大赛、立光书箱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阅读的快乐,享受开阔视野的兴奋,领悟学习的真谛。

2014 年,我们想实现以上目标,财务预算约 16 万元,包 括 3 位长期员工工资 94 000 元,其他活动经费近 7 万元。我们希望找到 78 位愿意以以下方式帮助我们的朋友,每月捐赠100 元,帮助我们支付一年的员工工资。

我们的 3 位长期员工都是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 28 岁, 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图书馆日常运营:图书上架、借阅,图书馆日常服务咨询、 推荐书籍;

活动组织:开设讲座、设计创作大赛、冬 / 夏令营等大型 活动,辅助后勤;

阅读教育产品开发:读书会,亲子绘本阅读,讲座等产 品的策划、推广与执行;

图书馆的形象推广:维护微博、微信、网站、豆瓣小站等多种宣传渠道,专业处理捐赠以及相关事宜,促进公益募资,宣传公益形象;

公益运作模式完善:提升公益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及服务质量,参与图书馆战略方向规划,与其他公益机构进行交流、合作,进行分馆与分店拓展。

我们已经找到 9 位愿意帮助我们支付长期员工工资的热心人士,他们能每月提供 1900 元的现金资助,但这条路还很漫长,我们还需要您的支持……

从3月23日到 4 月3日,通过微博转发,我们只找到了9 位捐赠人,他们愿意每个月提供 100 元。这离我们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怎么办呢?

4 月 4 日,我返乡祭祖。几个理事建了个微信群,用于聊募资的问题。当时微信刚刚兴起,朋友圈黏度非常高。我们想,不如用朋友圈发动募捐吧?朋友圈里的诚信度高,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信任背书,70 多人,应该不难。

于是,4 月 4 日晚我们又推送了一次微博,4 月 5 日上午大家 基本就是把头埋在手机里了,群内随时通报战况。小山专攻“情怀冲动消费群”,麻俊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黑面神把同学群轰炸了一番,许斌那边有客户响应……我们一边在乡间山头祭祖,一边头脑风暴思考文案。我口中喃喃自语:阿弥陀佛,各位祖先,请不要怪我没有完全专注,我这也是在为咱们家积德啊!

我时不时地收到微信朋友圈的消息提醒,每次有人说要捐赠, 就马上在圈中回复:

感谢 ×× 先生大力支持,为三门的教育添砖加瓦……

感谢来自香港的 ×× 小姐,你为许多人及家庭完成了他 们的梦想。

有孩子的父母,可以用孩子姓名捐赠。每年在生日那天捐赠一次,也是很有意义的哟!

斗了一个上午,从太太太爷爷家到爷爷家,我们一共收到了来自全球的 100 份承诺:13.2 万元,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

在接受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认识了很多远方的朋友。此地有没有一个图书馆,或许与他们毫无关系,但他们也不是听了故事一股热血上来,有些人默默地观察着,有些人像涓涓细流,像润物无声的春雨一样存在着。

章群志先生和郑渝川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章群志是小山的朋友,他做了不少行业的投资。从 2012 年起, 他就知道我们在做图书馆事业,也来过图书馆多次。他一直默默地关注我们,但基本没有“出手”。直到新馆建立的时候,关注了5年的他,大手笔一次性捐赠了自己的私人投资—— 一个域名,该域名出售价格为 28.8 万元,全部用于新馆的建设。这完全像一个典型的私募投资案例,看准团队,大笔“买入”,认可的就是有为这些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现在业界也有一个更新潮的名字:社会影响力投资。

郑渝川则一直活在有为的传说中。几乎每周,总有一个来自郑先生的图书包裹送达,他一个人 6 年累计捐赠近 3 000 册图书。在有为,你随手打开一本书,就有近 10% 的概率看见他的名字。郑先生是著名书评人,书痴一名。据说他每月都会花至少 3 000 元 买书。这样一位可以说得上是“大恩人”的朋友,问起他对有为的期盼,只有简单三个字,“活下去”。

郑渝川先生的每周一捐的书籍又到了

 

我想,有为有一件值得小小骄傲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为了企业或政府部门的需求”去做我们价值观不认可的项目或新造项目。而我们本地的捐赠单位、捐赠人也非常理解我们,愿意从我们现有的项目中选择合适的进行捐赠,大家尽量实现共赢。请不要小看这个“从来没有”。现在公益机构项目比较多,有不少公益项目是完全出于捐赠人的需求而设计出来的。而我们还能与捐赠人保持这种友好的双赢关系,一方面是大家沟通良好,捐赠人认同有为的理念,另一 方面也是有为的小小坚持。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一直到 2014 年,图书馆的捐赠来源主要为图书馆理事会成员、民间热心人士、机关单位、企业。在将近两年的免费开放与活动之后,本地居民仍然没有完全信服这是一个“永远免费”的图书馆,因为“要不你就是为了名,要不你就是为了利”。

我们不能责怪我的乡亲,浙江正是因为这种“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意识才会发展至今。但我们也明白,只有继续将这种“免费”坚持下去,小镇固有的价值观才会有些许的动摇, 我们才能真正将“公益”这种新概念输入不信任的人心中。

是的,依靠发起团队的资金与朋友圈的力量,这个组织还很不稳定。

是的,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

 

编后补充这里分享的募捐故事还是几年前的,朋友圈募捐是当时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途径来发起募捐,同时还能呈现有为所做的事情,打通各个项目与募捐行为之间的隔阂。让募捐者作出捐赠这个行为时,不仅因为人情关系,更是出于对有为的认可。

目前有为面对公众主要的募捐产品为月捐项目,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让捐赠人可持续关注有为的方式,有为也会定期向月捐人汇报图书馆的工作进度。当然,这种方式是否合适,我们也需要听到捐赠者对我们的反馈和期待。

欢迎扫描文末图片上的二维码,成为我们的月捐人。详情点击

植树节,我们邀您浇灌一棵爱的苹果树

 

往期连载

用嫁自己的条件,换来了一座不只是借书的图书馆|我们的书①

义工自述:有为把我们一家更紧密地拴在一起|我们的书②

理事自述:我对有为图书馆一直抱着“最坏的打算”|我们的书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