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娇:我庆幸我的童年梦想正好与有为重叠|我们的书⑦

2020-05-03
一家小型公益机构,它的经验值得分享吗?怎么样通过更多的方式,找到那些还不知道有为图书馆的潜在同行者,并得到他们的反馈呢?2019年,有为把自己积淀了7年的故事和经验交付给中信出版社,最终诞生了一本《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之后,有为又在北京做了几场新书分享会,听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一本书的内容是静态的,是一张定格在有为图书馆第七年的照片。在编辑的过程中,为了让这张定格照更动人,几经易稿,也对措辞和部分篇幅做了调整,删减了一些同样珍贵的故事。从4月起,我们会在公号里定期分享书里的部分内容,以及那些被“舍弃”的故事,和新书分享会上的交流。希望它成为一本流动起来的书。

今天分享的是有为理事、(前)馆长雪娇的自述。不久前的4月30日,在有为工作7年的雪娇正式卸下馆长一职。在一个员工迭代周期相对较短的公益组织,雪娇的稳定存在为有为带来了持续的温度、更高的凝聚力,以及经验的传递。

(详情点击)

再见雪娇馆长,欢迎雪娇理事|馆长离职说明

小太阳的信

在这篇文章里,雪娇分享的是自己入职有为前的梦想、经历、思考、人生规划。而在一个奇妙的时间点,这些理想和行动都与有为图书馆完全重合。从此刻开始,她的人生汇入了有为的河流。

本篇未被收入书内,首次面世。

口述|何雪娇 (有为理事)

撰稿| 陆莹(有为前员工)

修订| 牟芝颖(有为员工)

看到那几行字,我整个人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

这件事发生在五六年前,但,先让我们把时光机再往前拨个二三十年。

回到1990年代,村里的拥有电视机的人家还很少,更别说山里的村子了。夏天的晚上, 乡亲们会把可能是全村仅有的那一台电视机放在户外,八九点钟,晚风送来凉意,邻居们老老小小都聚到一起来,或收看电视,或谈天说地。知了知了不住地叫,仿佛它们也要凑热闹说上几句,你抬一抬头,目光穿过村口这棵老树树叶的缝隙,星星正朝你眨眼。

这是我家,三门县横渡镇。

 

三门县横渡镇(网图)

 

当时我还是小屁孩一个,这样的晚上,最喜欢的部分当然不是看电视。和小伙伴瞎玩儿,听长辈说有的没的”过去的故事“,都有趣极了。又因家在山里,到了白天,我的”小伙伴“更多了,广阔地球装不下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去观察山里之动物、植物,还能跟水里的鱼儿玩起来。

如今想起来,瞎玩的游戏很益智,”警察抓小偷”的过程蕴含思维逻辑的锻炼和应用;老人家讲的神话故事里,或多或少透露出人文传统的气息。

上中学后住校,我很难再享受到那样惬意的夏夜,不过我心中明晰:“我想去读很多书,去很多地方,成为稍微一个不那么狭隘的人。”一个梦想在心中萌发,等年纪大了,要回乡建一座图书馆。

 

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图书馆会两层小楼一栋,坐落于乡镇,来来往往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一层是阅览室,书籍如五谷杂粮,读者们在这里见识各种类别丰富、思想独立的书籍;二楼则通向更广袤的世界,也许有IPad、电脑或其他联通网络的电子设备, 还得有一个活动空间,每个月或每周,这里会有主题讨论、读书会,也许还会有几场讲座。当你浏览完整个图书馆,准备离开,回到进入的门口,你会发现入口处便有令人感到小而暖的氛围,另有一小箱,供来往的人们随意打赏以作支持。

我设想,当我五六十岁变成一个老太婆时能足够有能力搭建起这样一个图书馆,而我的老伙计们,那些行走江湖多年的浪子们能来到这里,把有趣的故事和广阔的世界带过来,人情味、眼界、思索力在这里被传承下来。我们大家共同运营一个非常温暖、温馨的图书馆。

左一为雪娇

 

这是我大学时期4年下不断更新、调整出来的,一个梦想中的图书馆的样子。

中学时代,我已经知道自己倾向关注教育,但是我却不想读教育相关的,我想体验更多的可能性,给自己更大的空间。于是我选择北上京城读书,4年,我在北京体验了很多的教育方式、更多的空间,我确定我对商业太不敏感,我要事情必然有很强烈的人文意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我组建当时全中国还少见的曲棍球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做小学牛顿班的科学老师,必然背后是有一些促进人类沟通或者理解或者是精神文化的留存,我才会去做。

于是我更明晰,我比较喜欢教育、孩子、公益、旅行,这四类是我一直做兼职或者不求收入去做的事情。我的愿望是——让世界变更美。但一直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 所以我设计了5年人生规划,相当给自己的人生划出梯度,建出一个梯子,目标五六十年后,实现中学时代的梦想。我会常常思考、回顾,自我修养什么程度、资金要达到什么程度,等我60十岁时,图书馆之梦不会落空。

大学毕业后,自然而然的,我当了一名光荣的⋯⋯导游。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在中青旅工作,从北京带了一个老年团坐长途大巴一路走走停停到了长三角。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令我十分疲累,结束后,我趁机回浙江老家休假。村里的时间慢悠悠,好像2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

有天,我碰见邻居爷爷,他家小孙子我认得,但回来几天也没见人影,便问了一句:“怎么没看见小一啊?”爷爷无奈答:“每天都打游戏,没办法,我说不动,也没人管得着他。”

电视机家家户户都备上了,手机几乎人手一个,学校教的大变不变,而孩子对万物的探索,与周围自然的亲密接触反而少了。我霎时觉得——天哪!他们受的教育还不如我小时候的教育。也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读,怎么办?

那时候我就很压抑、很憋屈,我当年感觉很受限的教育,20年后居然还是这样的。我心里很着急,很是希望自己有机会改变这种现状,但并不知道之有什么渠道可以做这个件事。这时候假期将尽,我准备启程离开,回北京。

“一小、三小缺英语老师,正在招。”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转折点。于是我马上就参加了面试,于是录取通知一到,我立马辞掉了北京的工作。我想,也许我能开始为家乡教育做些什么了。我以为,这是通向我心目中的教育的一种方式。

 

但远不是。

我属于合同制老师,被集团分配到下辖的2个学校教书,总共5个班教,一个班级50个孩子,两个学校两头跑,还得教250个孩子。我自己很想关注他们每个人,但真的太难。孩子们单英语课,每天就得做3份作业,而我每天得改250个孩子的750份作业,所有作业改完,今天才新用的红笔就用光了,根本没有精力做更多余的事。

体制内教育这艘大船上,老师们很累,机械性的工作让教师很难产生太多的创新力,或者说,其实这艘大船上,也不允许也太多的创新力存在。学校教育能最广泛地提供识字、基础知识的教育,而我心目中的教育不止于此。

 

在孩子好奇心最旺盛的年纪,怎样启发孩子们去探索更多的世界呢?

 

学校工作之余,我把三门很多的教育机构都体验了一番。当了2年英语老师,2年的双休日我都只休1天或者半天,另外1天在各个机构兼职。在这两年里,我把三门大多数教育平台都体验了一遍,教更小的小孩子启蒙英语,也做过课程研发。暑假时间长,我就走远一点,去北京,寻找能在三门落地的教育机构。

我发现,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符合我的期待。体制内是什么样的教育,外面就有什么样的培训班,全部以提高成绩为目标,也有一些兴趣班,音乐、武术、美术等等等。但那实际上也是技术上的,它并不促进人去向内探索,启发人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所以我想找到一种教育方式,尽可能地补充它。

2012年7月,在当了2年教师、2年内尝试了至少4家校外教育机构后,我开始自己创业, 做亲子教育。

这次我想做一个有意思的教育机构,建立一个空间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有时候教育不是孩子不想,而是爸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没有机会没有空间,等到长大自己醒悟才后悔莫及。有些人可能就再也意识不到,这一代的缺失还会转给下一代。

创业初期,我对于这个空间还没有明确的定位。

 

它可能是个英语教育机构。

它可能是个绘本馆。

它可能是个亲子彩陶馆。

它也可能是个亲子游项目。

它尚在一片混沌之中……

2012年的夏天,在我抓耳挠头夜夜苦思地思索创业项目中,悄悄转换成了秋天。

我在小学教书时的同事告诉我,三门又多了一家图书馆。我一激动再继续追问,他也不清楚了,就告诉我,图书馆在文化路上,离三门中学很近。听完,我一下班就找过去,发现原来这图书馆建在在以前的粮食仓库里。我推门进去,就看在了一排排的书架。好神奇!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座图书馆?

 

我的目光搜寻着哪里有能解答我疑问的信息,发现墙上有一块牌子——

“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推广全民阅读,促进三门教育革新!”

顿时间,我整个人好像被电击中一样,一股电流穿过身体。

太激动了!这不就是我老了想在家建的图书馆吗?!

又见墙上另有介绍——“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

 

我的天!大学时期虽然我已经接触、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但都在北京。我们三门小县城居然也有公益性质的图书馆了!而且,这个图书馆所期待的“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阅读机会,还有开阔本地青少年的视野”,与我14岁时“读很多书、去很多地方”的梦想多么不谋而合。

图书馆前台坐着一位青年,他正在看书,秋天的阳光透亮干净,照在他身上。我立马去问他:

“我可以为图书馆做些什么吗?我可以来当义工吗?”

“你可以去问问后面办公室里那位~”

原来,这位青年,后来我知道他叫凯乐,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忙处理前台图书借阅归还等事务。办公室里的,则是当时的负责人,一个广东女孩子,曾艳。

左三为凯乐

 

我又问曾艳:“我可以当义工吗?”

“可以,当然可以!你来就好了。”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惊喜。

接下来一年,我一边做教育机构的创业,一边做图书馆的义工。创业时期,我周末会更忙,于是周一到周五,我就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周二闭馆,我会去馆里跟大家一起做饭、一起爬山、打羽毛球。当时馆里只有曾艳一个员工,特别不容易,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到三门,帮这里的人们建一座家乡的图书馆。

周四例会,我认识了更多人。每周四晚上,本地执行团队的义工们会来馆里,一起听听看、了解馆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见到了发起人二妹、二妹的妈妈,还有理事麻俊等等人。我觉得他们好有想法,好有人格魅力!

其他时间,我只要有空就会帮忙整理图书、策划活动、做主持,电视台组织小记者来访,我帮忙安排好那些小朋友。图书馆的卫生清洁也得我们自己上,我组织大家一起大扫除,把角角落落的蜘蛛网消灭干净。

 

一般而言,如此投入程度的义工何雪娇已然是个图书馆积极分子了,下面的故事发展应该是何雪娇创业成功,忙到没有时间当义工;或者何雪娇创业失败,回去做老师,成为一名资深教师义工;又或者,何雪娇离开三门,成为远方的爱心人士。

 

但别忘了,我还是个为了60岁能建图书馆做5年人生规划的何雪娇。

2013年初夏,馆内人手紧缺,例会上大家常常着急地讨论怎么才能招到合适的全职员 工,招募公告随即发布出去。

我还在创业。我在动摇。

当时馆内的执行能力,我实际上是比较不满意。会议上大家热火朝天讨论出来方案,往往都是想法丰满执行骨感,可能是因为只有一个全职员工,能力有限经历也有限:一边要照顾馆内的基本运营,另一边和学校的项目合作,还得自己谈。而那时员工都是远道而来的理想青年,不会说三门话,也不大清楚本地的风土人情。我忍不住想要自己去发挥本地人的长处,把各处资源很好地对接起来,把提升本地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落实下来。

 

彼时,我的创业计划已经进入了关键转折期。怎么办?我花了3天时间集中厘清头绪——

Day1:创业一事,要么冲下去,要么在这里就结束。以后各种事务铺陈开,项目越搞 越大,我越不舍得放开,越不能轻易脱身。

Day2:独自创业,孤军奋战,自己想法太受资金、资源限制,如果有一群人团队行 动,也许会更好?

Day3:有为就是我梦想中的图书馆啊!提前几十年出现了。

想了三天,抵不过心中的召唤感,我终于下定决心中断创业,正式加入有为。2013年 9月3日,热心读者、义工何雪娇,成为馆员何雪娇。然后是副馆长、馆长、理事。

有为成立5年间,我是唯一一个把个个角色岗位都过了一遍的人。我与有为的故事, 总也写不到头。

 

编后补充

据说最近听到离职消息,来找雪娇的朋友非常多。如果你也有话想对她说,可以文末留言哦~

 

往期连载

用嫁自己的条件,换来了一座不只是借书的图书馆|我们的书①

义工自述:有为把我们一家更紧密地拴在一起|我们的书②

理事自述:我对有为图书馆一直抱着“最坏的打算”|我们的书③

捐赠,就是出于一份遥远的信任|我们的书④

这些乡镇学校的老师身上,有光在闪|我们的书⑤

义工自述:抛开体制教育,我最想给孩子做些什么|我们的书⑥